说到古今中外的浩荡工程,就绕不外林县人民的奇迹—红旗渠。每当我行走在渠岸边、抚摸坚如磐石的太行山花岗岩时,总是会一次又一次的赞叹与前辈们的激情壮志,难以想象这是怎样的凝聚力和怎样的意志力,全县人民如同疯了一样,十万雄师食不果腹、餐风饮露、在绵延奇峻太行山上苦战十年,整整十年啊!硬生生挖出来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说到这1500公里的工程,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感受,我说一下官方数据统计,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种种修建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毗连起来。
而这些土石、都是林县黎民在平均海拔1200米太行山半山腰中硬生生挖出来的。且工程修建于1960-1969年,这是共和国工业极端落伍之年、物资极其匮乏之年,又是百年大旱粮食减产之年、文革社会杂乱之年,认真是难上加难、难如登天。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林县人民却用瘦弱肩膀扛起了这条生命渠。有人说红旗渠是血和汗浇筑而成的。
据统计十年修渠牺牲81人,最大63岁、最小年仅17岁。十年修渠期间涌现出数不胜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其父刚去世、其母就让他修渠的12岁张买江;有以命换命的李改云、最后落得终身残疾;有放弃都会大好年华宁愿艰辛修渠不幸牺牲的红旗渠工程设计师吴祖太;也有除险队长任羊成、卫生医疗指挥李茂德等一众人永远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林县人心中。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14岁到场革命事情,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6岁就职中共林县县委书记,1958年因擅长兴修水利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待。
1960年,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强大魄力、主持修建了震惊中外的水利工程红旗渠、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那杨贵为什么要穷一县之力修建这样一个浩荡工程、甚至在通水之前都无法确定到底能不能引来漳河水呢?我查阅林县日志发现林县自古就是重干旱区,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1931干旱马鞍山村500口人饿死280人。
纪录在册人相食竟有5次、易子而食并不仅仅是奇谈。这样一个恶劣的地方、这样一个穷困的情况,除了异地搬迁似乎别无出路。杨贵不愿相信,林县人民也不愿脱离,他们无比的坚定一个信念,就是要为子女搏一个希望、一个未来,以后我们再也不需要背井离乡。他们开始行动了、最后也乐成了。
如今的林州市(94年撤县立市)早已跻身与中国百强县,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更有中国修建之乡、全国卫生都会、国家园林都会、全国文化模范都会等荣誉加持已身。林州市化茧成蝶,发展为了河南以致中国的自满。红旗渠到如今的浇灌作用显着淘汰,历史意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是我们林县人民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早已化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象征、指引我们不停的奋斗、不停的克服难题、努力拼搏。
我自豪我的爷爷曾经也是修渠人,设计修建了我们村子四周的支渠毛渠,一辈子都在和工程打交道,生前时常会教授我们兄弟几个做人做事的原理,“忠孝悌廉,信义善守”,家训永远流传。我们这样一家是林州万千家庭的缩影,朴实忠厚的林县人民必将在新世纪书写新的传奇。昔有愚公志搬山,今见河川重摆设。
引漳入林真激情,红旗遍布太行山。
本文来源:安博appapp下载-www.mssjy.com